Quantcast
Channel: 新浪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

zt 以《大智度論》為主初探聲聞乘的四禪八定的觀念

$
0
0

以《大智度論》為主初探聲聞乘的四禪八定的觀念

李眈 10723045

智者大師的禪法體系中對于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和有部毘曇學中的禪定體系都有所繼承,而四禪八定是從原始佛教以來就有的關乎宗教實踐的重要概念,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對其有很多描述,筆者此篇論文中將初步考察《大智度論》中對它的相關闡釋。《大智度論》中在解釋般若經中各種佛教名相時一般先列出其原始佛教和毘曇學中的各種描述,而后再以般若空貫通,龍樹在轉述這些概念時沒有像《大毘婆沙論》中那樣極為精微的分別,但要而不繁。本文側重歸納《大智度論》中轉述的聲聞乘中四禪八定的各種相關性質。

由于對四禪八定的描述最直接和有詳細解釋的是有部論點,而《大智度論》中也廣引毘曇學,本文以有部據說為大目犍連所造《法蘊足論》中對阿含經里四禪的一個逐字逐句的解釋開始。

 

第一節 《法蘊處論》中對四禪八定的解釋

在《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七》中《靜慮品》中引用阿含經中佛說四禪的段落“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天道,令諸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何等為四?謂有一類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復有一類,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復有一類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捨,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復有一類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如是四種。皆令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

 

一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

舍、正念、正知、身受樂、心一境性

不苦、不樂、受捨念、心一境性。

離生喜樂

定生喜樂

離喜住舍

捨念清淨

 

法蘊足論的作者解釋尋“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為尋。”而伺“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伺察、遍伺察、近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總名為伺。”其中可以看出尋是指尋找、顯了的意義,而伺比較難解。但接下來大目犍連解釋說尋與伺的差別是尋的行相比伺粗,他比喻尋與伺的關系就如同撞鍾的時候,先發出的聲音是比較響的,而后比較細的聲音才出現;又像一群鳥要飛翔時先鼓動兩翼,而后身體才啟動,這樣就可以理解伺為更細致的推尋、觀察使心境比尋時更澄凈顯明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尋伺的另一個譯法覺觀更容易理解一些。而“離生喜樂”里離就是指初靜慮,喜與其日常意義相似,樂主要指身心調柔。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初禪的五支,心一境性指心不散不亂不流、安住一境。這里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這五支全是在離開欲界不善法的基礎下。而且目犍連還說在初禪中的心意識、思、所造的心意業、勝解、受、想、念、定、慧等心心所法都可以叫初禪,接下來的二三四禪和四無色定也同樣是這樣。

二禪是有四支: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其中內等凈就是無尋無伺。

三禪的五支是:捨、正念、正知、身受樂、心一境性,捨指在離喜(離喜的染污)時,心平等、無警覺,正念是指離喜時“諸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正知指離喜時所起的對於法的簡擇,乃至毘鉢舍那都叫做正知。身受樂指由于意受樂而引發四大所造的色身也安樂。這里的樂是五蘊中的受樂,而不是輕安樂,圣者呵責耽于這種三禪之樂。

四禪的四支為:不苦、不樂、受捨念、心一境性。斷樂指拋棄受所攝的苦與樂(苦受、樂受),因此這里也包含了三禪的心樂。受捨念指舍棄了喜憂苦樂,心住平等寂靜之中。前三禪分別斷了憂、苦、喜。偈頌中還補充說得第四禪時會得清凈天眼,看到各種色法。

 

 

四無色定

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一。

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二。

復有苾芻,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名第三。

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名第四。

 

《法蘊處論》接下來解釋四無色定,也是使用解釋《阿含經》中段落的方式,經文的主要內容在上表中。目犍連解釋無邊空定為超越所有與眼識相應的想,遠離耳等四識相應的所有想,不思惟所有有蓋纏、有染污色聲香味觸、不善、非理所引、障礙定的想。入空無邊處定的加行也即方法是思惟第四靜慮為麁苦障,然后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攝自心,令不散亂馳流別境,能令心住念空無邊處定相。然后精進無間的修習,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即入空無邊處定。空無邊處定后面的三種無色定都是用同樣的模式解釋,即觀前一種定為粗苦障,思維所要修的禪定所緣為靜、妙、離,而后經過等住等入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住、等住直到等持很類似九種心住,按后來的《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的說法就是入奢摩他的九個階段,隨著階段的遞進對于所緣專注程度更深,至第九心住得奢摩他,

九種心住與此處入四無色定加行對照如下。

 

入四無色定

心住

等住

近住

安住

 

 

 

一趣

等持

無二

無退

奢摩他九種住心

心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調順

寂靜

最極寂靜

專注一趣

平等攝持

 

 

 

九種心住一般在唯識論典中出現,如《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等,《法蘊足論》作為有部古老的論點大量出現類似的說法(修習四無量心等也都用到了這種說法)說明入定前類似九種住心的修法起碼在部派佛教中就存在,是習各種定的必經階段。《法蘊足論》中沒有詳細解釋這“八心住”,因此其與唯識中順序相反的等住、近住和唯識中沒有的無二、無退筆者也不知如何解釋。

第二節 《大智度釋初品中禪波羅蜜品》中對四禪八定的解釋及分類

 

《大智度論》中對四禪八定的描述最集中的一品是《釋初品中禪波羅蜜》,其中對四禪和四無色定的修法和與其它三昧關系的敘述要比法蘊足論詳細很多。龍樹先先廣用比喻和經教說明修初禪首先要呵責五欲,除五蓋,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欲指欲從欲界出,欲得初禪。精進指離家持戒,初夜後夜,專精不懈,節食,攝心不令馳散。念指憶念初禪樂,了知欲界不淨,尊重初禪。巧慧指觀察計量欲界樂、初禪樂輕重得失。一心指常繫心攝念。這個次第也被智者大師繼承了下來。而修初禪的道則是依不淨觀、安那般那念等諸定門。

在四禪八定中,四禪里智、定等;未到地、中間地,智多而定少;無色界定多而智少,因此四禪為樂,而四無色定非樂。智定不等被比喻為如同車一個輪大,一個輪小,就不安穩;因此是最殊勝的,龍樹說四禪里有四等心、五神通、背捨、勝處、一切處、無諍三昧、願智、頂禪、自在定、練禪、十四變化心、般舟般各種大小乘的殊勝三昧以及佛得道、捨壽種種功德、妙定,皆在四禪中。對初禪很多的解釋跟《法蘊處論》幾乎一樣,例如也形容覺觀差別如同撞鐘。不過對于覺觀,智度論有更細致的分別,龍樹說覺觀是兩種法,雖然阿毘曇中說欲界至初禪一心中覺觀相應,然而覺與觀不可能在一個修行者修定同時顯現,覺時觀不明了,觀時覺不明了,就好象日出時星星都不顯現。而覺與觀作為初禪的必須品,對于要達到的下一個禪定是有嬈亂作用的,因此行者思維舍去覺觀得二禪有更大的利益,所以呵責覺觀,在得到二禪要進入三禪同樣要對二禪的喜支呵責,在得到三禪想進入四禪行者需要呵責樂支。第四禪除了有《法蘊處論》所說的四支外,此論中還提到四禪無苦樂,只有不動智慧。在《大智度初品中佛土願釋論第十三》解釋三昧王三昧時提到第叫作不動,是無遮禪定法,其意思是沒有可以遮蓋第四禪的法,而欲界中諸欲遮禪定心,初禪中覺觀令心動,二禪中大喜令心動,三禪中大樂令心動,而中無動。劫滅時世界所起的火水風三灾可以分別破壞初禪、二禪、三禪,但第無這三患。而且第四禪無出入息,因此雖然按現在科學標準這點讓人很難相信,然而按照經典中的描述,入第四禪的人將沒有呼吸,并說四禪是出入息為刺。此品中還提到佛最殊勝的三昧王三昧是在第四禪中得的,諸佛在第中行見諦道,得阿那含,在第中捨壽,於第中起,入無餘涅槃。

對于四無色定智度論中的描述較法蘊足論更詳細一些,空無邊處定是由念身色麁重弊惡,因此觀身中虛空,觀身如同籠、如甑一樣,常念不捨則能超越身色,不再見身,如同自身是空的,身外諸色相也是這樣,身外諸色無量,因此觀空無量無邊,這樣得空無邊處定。     

下一步修行者發現以識緣無量無邊的空,所緣太多,能破定,如同覺觀喜樂破其上地定一樣,因此修行者觀在空無邊處定中與四蘊為緣的虛空如病、癰、瘡、刺,是無常、苦、空、無我、非實的,因此舍虛空而緣識,緣識的方法是以現在識緣過去、未來無量無邊識,這樣就得識無邊處。同樣對于無所有處定,所緣的識太多破定,因此舍無量無邊識而緣無所有得無所有處定,無所有就是無想。凡夫欲滅心是通過入無想定,而佛弟子欲滅心則靠入滅受想定,即滅盡定。再以前面三無色遞進的同樣方法進入非想非非想定。龍樹解釋說非想非非想處依然是有除色以外的四蘊的,只是其中的想微細難覺所以是非有想,而又不是完全沒有想所以又非無想。

龍樹接下來轉述阿毘曇中對四禪的分類和它幾種分類間的關系,四禪中每種禪定可分類為四類,一、味相應,二、淨,三、無漏,四、禪所攝報得五蘊。凈禪為有漏善五蘊。味的意思是一心愛著禪定,而無漏禪是十六聖行。有漏禪是凡夫所行。這里比較難理解的是味禪,龍樹解釋味禪以愛為味而不說其余煩惱為味是由于愛與禪相似,“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為性,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定,深著不捨,則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現報,則無福德;於禪受味,愛著於禪,亦復如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餘結為味。”初禪味次第引生二種定:味、淨,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味都是緣自地味、凈。味禪緣自地中味和凈愛,而不能引發無漏禪(由于味比凈中煩惱粗重很多)。

此品中不少篇幅花在味、凈、無漏禪的關系和它們各自的特性上。以有漏禪和無漏禪的修行次第來說,有漏禪是依上地邊(即上地的近分定,近分定為接近此地的定,從初禪到有頂有七個近分定,)離下地欲;而無漏禪離自地欲及上地欲。因此凡夫於非想非非想處不得離欲,因為它無上地,已經是三界之頂。如果佛教修行者想脫離欲界欲、欲界煩惱,需要思惟斷九品烦恼,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烦恼。在斷這九段烦恼中正断煩惱之位稱為無礙道,断惑后稱為解脱道,因而对于每一品煩惱有九無礙九解脱之十八节。修行者如果依有漏道想獲得初禪,則在未到地九無礙道、八解脫道(只有最微細的一段煩惱還未伏)中,現在修有漏道,未來修有漏、無漏道。第九解脫道中,於未到地現在修有漏道,未來修未到地有漏、無漏道,及有漏初禪邊地(近分)。

同樣的,如果依有漏道離初禪欲,於第二禪邊地,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二禪邊地有漏,未來修二禪邊地有漏道和無漏初禪及眷屬;第九解脫道中,於第二禪邊地,現在修二禪邊地有漏道,未來修二禪邊地、無漏初禪及眷屬和淨、無漏二禪。

如果想修無漏道離初禪欲,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自地無漏道,未來修初禪及眷屬有漏、無漏道。第九解脫道中,現在修自地無漏道,未來修初禪及眷屬有漏、無漏道,及修二禪淨、無漏。這樣乃至到無所有處離欲時,也是如此次第修。

也就是說要修有漏道某定,需在其前一定中差一分離染的情況下,修所欲得定的邊地有漏處,未來修其邊地有漏道和前一定無漏及眷屬;已離前一定染的情況下于此邊地修此邊地有漏道,未來修此邊地、無漏前一定、凈和無漏的所欲得定。這其實是對修有漏定是依上地邊離下地欲這句話的更細節的說明。

而修無漏道則是離自地欲及上地欲,因此在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首先修自地無漏道,然后修有漏和無漏的所欲離染之定及其眷屬;在九解脫道中,先修自地無漏道,然后修所欲離染之定、其上地的凈和無漏定。按這種模式無漏道只能修到無所有處,因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地。

想于非有想非無想處離欲的應于此定第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只修一切無漏道;第九解脫道中修三界善根及無漏道;由于非想非非想處離欲只能修無漏道(它是有頂),不像此行者在無所有處或空無邊處等時可依更高之地邊地而離此地欲,因此對于想離有頂染的行者在修現在和未來只能修一切無漏道和和第四無色定及它之前的所有定的無漏道和凈定,即三界善根和和無漏道。龍樹還說淨根本無色定和無漏根本無色定不緣下地有漏定。

按照味、凈、無漏的屬性八定可以有八味、八凈、七無漏(非想非非想處處無無漏定)二十三種禪定相。龍樹還用有部的六因四缘對四禅八定的進行分析,由于時間關系和其重要程度這里就不展開了。初禪无漏定次第引生六種定,分別為凈初禪、無漏諸禪、凈二禪、無漏二禪、凈三禪、無漏三禪。二禪無漏定次第引生八種定,除其凈、無漏上二地合為四個外,還有自地的兩種定和凈、無漏初禪。無漏三禪引生的下地定有四個,由于有一禪和二禪在其下,因此無漏三禪可引生十種定。像三禪無漏定可引生十種定(自地二,下地四,上第四),無漏第四禪、無漏空無邊處定也是次第引生十種定。識無邊處無漏定由于其上地中的非想非非想無無漏,因此次第引生九種定,無所有處則由于其只有一個無無漏的上地即有凈有頂地,所以次第引生七種定。

由于引入了有漏和無漏的差別,四禪還有一個屬性叫作練法,其意思是以自地無漏練自地有漏,之所以稱為練是由于聖人樂修無漏定,而得此定時凈地、有漏地不樂而自得,為了除去其中煩惱,以無漏定來錘煉它。

 

 

退

離欲        

味禪

 

凈禪

 

無漏禪

 

 

上表是指味禪、凈禪、無漏禪除由定生外還可能得的情況。生指由于定善生于某禪所對應的諸天,退指如阿羅漢在四無色定起無色纏而退至色界禪的情況。(見《大毘婆沙論》一百七十四卷)

由于這品所解釋的般若經中提到四辯、愿智、無諍三昧這些佛或菩薩所具有的三昧,龍樹給出了它們可以緣哪些地,由這段描述(已歸納成表如下)可以猜測佛教的神通和三昧(除滅盡定)都必須在入四禪四無色定中成就。本文接下來根據《大智度論》的描述歸納小乘佛教數個重要三昧和解脫法門與四禪的關系。

 

 

欲界

初禪

后三禪

四無色定

四辯

攝前二辯,攝后二辯

攝前二辯

攝后二辯

攝后二辯

願智

非攝

無諍三昧

非攝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